當我們積累了新的經驗后,寫一篇心得體會是非常有必要的,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。你有沒有想過如何寫你的經歷?以下是小編收集的閱讀《如何觀課講課》的心得,僅供參考,一起來看看吧。
本學期在學校的新書推介和讀書活動中,我認真閱讀了《如何觀課討論課》這本書,感覺受益匪淺。陳大偉教授提倡在教師教育中貫徹“以人為本”的理念,提出了全新的“觀課議課”理論。通過書中生動案例的解讀,讓人讀后不禁驚嘆和震撼。
“觀課議課”與以往的“聽課評課”有什么區別?書中闡述:與聽課相比,“聽”主要是指聲音,“聽”的對象主要是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;而“觀察”則強調運用多種感官(包括一定的觀察工具)來收集課堂信息。更重要的是,觀課追求的是用心感受課堂,理解課堂。與課堂討論相比,“課堂評價”側重于得出結論,對課堂質量做出判斷; “討論課”是圍繞通過觀課收集到的課堂信息進行提問和發表意見。 “討論”的過程就是發起對話、促進反思的過程。其實名詞的變化不是重點,重要的是研究課堂教學的實質概念和方法。
在學習了《如何觀課、評課》一書后,再反省我們以往平時的“聽評活動”,我對觀課理論更加信服了。我想在以后的課堂觀摩和討論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:
1.加強溝通。
往往我們坐在教室里才知道今天講課的內容。即使我們提前知道了題目,也沒有提前做一些準備。這樣,對于不熟悉教材的人來說,講課的效率會很低。通常,聽課者事先并不知道課堂教學的設計和用意,只能在聽課過程中慢慢猜測自己的感受。如果讀者聽懂了一些東西,那么在聽課的過程中目的會更明確,效率也會更高。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,平等的交流更為重要。陳大偉教授指出,課堂觀摩討論不是為了展示教師有多好,而是為了發現和解決教師專業發展和課堂教學中的問題。因此,尊重、平等、溝通,讓講師和觀眾消除隔閡,共同面對問題,共同分享,才能取得課堂討論的成功。
2. 明確主題。
通常的講課評估活動往往是綜合性的。這種方法看似面面俱到,但同時也暗示著講課人沒有深入思考,泛泛而談。上課的深度對學生幫助不大。陳大偉教授提倡課堂觀察和討論要有相對集中的問題和主題??磿系陌咐?,都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。比如:某節課加班,討論時間“浪費”在了哪里?語文課觀察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理解的做法和效果。 ……有主題才能有重點,才能更深入、更有效。
3. 邊學邊教。
我們習慣在聽課的時候關注老師是怎么教的。有時甚至過分關注教師的語調、姿勢、形象等具有表演特征的因素。很多時候我們把教學效果不理想歸咎于學生。我們常說:你的設計很好,但是學生不配合。加涅認為,教學只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。在“以學生為本”的教學理念下,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狀況作為課堂觀察和討論的重點,從學習方法和效果兩方面考慮教學方法的合理性,使教學方法能夠得到更有效的推廣。轉型,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。
4、加強反思。
教學反思是當前大力提倡的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。課堂觀摩討論的目的是改進課堂教學,促進教師專業成長。因此,無論是聽課者還是旁聽者,都不能對這節課的圓滿結束感到滿意。我們應該立足于前車之鑒,放眼未來。我們必須通過手頭這節課的研究和思考。對自身教學行為背后的理念進行檢驗、批判、反思、重構,以實現自身教學行為的長期改進。
創新教學理念,從觀課、討論課入手。真正深入其中,切實解決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。加強交流,加強學習,提高自身教學水平,促進專業成長,努力成為一名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合格教師。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